寶寶奶蘚分這兩種型別,做好飲食護理是關鍵

周幼馬

育兒達人
寶寶3歲1個月12天
2023-05-20 09:40:08
40 瀏覽

媽媽有時候會發現,在寶寶的小臉上會出現一些密集紅色顆粒狀的疹子,若用手抓撓則疹子會泛起一層白屑,但不會出現膿水。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奶癬”。奶癬多因寶寶過敏引起,營養、消化、衣著、環境等多方面因素都會影響寶寶,使寶寶長出“奶癬”。

奶癬多因寶寶過敏引起

什麼是奶蘚 

奶癬,醫學上稱為嬰兒溼疹,其病因目前認為主要與過敏有關。患兒具有先天性過敏體質,其面板對體內外致敏因子具有較高敏感性,特別是對某些物質易於發生過敏反應。

奶癬的主要症狀表現為皮損,皮損好發於顏面,多自兩頰開始,漸侵至額部,眉間,頭皮,反覆發作,嚴峻者可親延頸部,肩胛部,甚至遍及全身。

皮損形態分為多樣,分佈大多對稱,時輕時重,在面部者,初為簇集的活散在的紅斑,丘疹在頭皮或眉部者,多有油膩性鱗屑和黃色發亮的結痂,輕者,僅有淺紅的斑片,伴有少量脫屑重者,為紅斑,水皰,糜爛,浸淫成片,不斷蔓延擴大,若過分搔抓,摩擦,洗燙,則糜爛加重,滲出增多,常因面板破損而繼發感染,引起四周淋巴結腫大,並伴有發熱,食慾減退,便幹溲赤等全身症狀。

奶癬的主要症狀表現為皮損

奶癬一般會自覺陣發性劇癢,遇暖尤甚,以致患兒常將頭面部在枕上或母親衣襟上摩擦,或用手搔抓,煩躁,哭鬧不安,常影響健康和睡眠。 

奶癬的型別 

滲出型奶癬

滲出型奶癬的症狀表現為:常見於肥胖型嬰兒,初起於兩頰,發生紅斑,丘疹,丘皰疹,常因劇癢搔抓而顯露有多量滲液的鮮紅糜爛面,嚴峻者可累及整個面部甚至全身,如有繼發感染可見膿皰及區域性淋巴結腫大,發熱。

乾燥型奶癬

乾燥型奶癬的症狀表現為:多見於瘦弱的嬰兒,好發於頭皮,眉間等部位,表現為潮紅,脫屑,丘疹,但無明顯滲出,呈慢性時也可輕度浸潤肥厚,有皸裂,抓痕或結血痂,常因陣發性劇烈瘙癢而引起嬰兒哭鬧和睡眠不安。

乾燥型奶癬多見於瘦弱嬰兒的頭皮

最後提醒下各位父母:奶癬一般發生在產後1-2月開始,在寶寶患處塗抹杏璞霜兒童型,可利於消除奶癬,見效顯著。同時大家一定要切記,注意寶寶的睡眠和進食。

嬰兒奶癬的飲食安排

飲食要定時定量最好吃母乳,如吃牛奶要多喝水,少加糖煮沸時間可稍長些。隨著年齡的增長可給予多種維生素食物,不可吃的過飽如有便祕可給服蜂蜜或調換飲食。如有消化不良,應及時治療。

避免讓寶寶過量進食

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食物應以清淡為主,少加鹽和糖,以免造成體內水和鈉過多的積存,加重皮疹的滲出及痛和癢感,導致皮膚髮生糜爛。

尋找可疑的食物過敏原

如果發現明顯地誘發寶寶長奶癬的食物,立即停用,即使是媽咪也應避免吃可能引起寶寶過敏的食物。懷疑是某種食物引起寶寶過敏時,應該高潮避免再給寶寶吃,如對蛋清過敏可以暫且只給吃蛋黃,停掉喂蛋清,也可從少量蛋清開始喂,然後根據寶寶的反應一點一點地增加。煮熟的蛋清和蛋黃之間的薄膜是卵類粘蛋白,極易引起過敏,不要給寶寶吃。

給寶寶新增新食物要從少量開始

從很少的量開始,一點一點逐漸地增加,如果10天左右寶寶沒有出現過敏反應,才可能再增加攝入量,或增加另一品種的新食物。

對蛋清過敏可以暫且只給吃蛋黃

適當多攝入植物油

長奶癬的寶寶身體內的必需的脂肪酸含量通常較低,因此媽咪可在餵養中適當多用植物油,同時應少吃動物油,以免使溼熱加重,不利於奶癬的治療。

牛奶煮沸次數要多一些

如果寶寶的奶癬是由於牛奶過敏引起,在煮牛奶時,應該加長煮沸時間和次數,使其中引起過敏的乳白蛋白變性,從而減輕過敏,或用其他代乳品替代,如可以改吃豆奶或寶寶樂等。

嬰兒奶癬的預防方法

由於奶癬是一種過敏性疾病,很容易反覆發作,一些見效快的藥膏又大都含有激素,長期使用難免會產生不良反應,因此奶癬應重在預防。

  1. 1. 應避免給寶寶過量餵食,防止消化不良;
  2. 2. 寶寶是牛奶過敏者且不能由母乳餵養,可把牛奶多煮開幾次,改變其成分結構,減少致敏因素。
  3. 3. 奶內少加糖,或試用其他代乳食品。
  4. 4. 某些食物過敏者,可開始吃少量,再慢慢加量,使寶寶逐漸適應;
  5. 5. 採用母乳餵養的媽媽,應多吃些蔬菜、水果、豆製品和肉類的食物。

寶寶的奶癬可能是由於牛奶過敏引起

另外,如果寶寶是過敏體質,家長要注意保持房間的清潔,房間角落、櫃子底下、床下面這些容易積灰塵的地方尤其應該注意經常打掃。不要用刺激性大的沐浴液、香皂為寶寶清潔面板。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