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研究表明,在超過35歲的婦女中,發生心血管疾病、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糖尿病和巨大兒的危險性都顯著增加,母親的病死率與20~24歲年齡組相比增加了4倍。那麼,高齡懷孕風險提示有哪些呢?下面來詳細瞭解一下吧。
在我國的孕產婦死因順位中居第二位,其發病率約為1%。因為妊娠期間,母親的心臟要承擔自己和胎兒的兩個血液迴圈,血容量比非孕期要增加約40%,在妊娠32~34周時達高峰。
分娩期時心臟負擔最重,每次宮縮時有250ml~500ml血液被擠入體迴圈,增加了全身血容量。當胎兒胎盤娩出後,子宮又突然縮小,腹腔內壓驟降,大量血液向內臟灌注,造成血流動力學急劇變化。
因此,凡不宜妊娠的心臟病孕婦,應在妊娠早期終止妊娠。如果允許妊娠,須倍加小心,嚴格產檢,於妊娠晚期提前選擇好適宜的分娩方式,以剖宮產為宜,降低心衰的風險。
糖尿病在高齡妊娠婦女中的發生率可能是那些20~25歲妊娠婦女的2~3倍。而妊娠期糖尿病可導致全身微血管病變,可使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及子癇前期發病率高達50%以上。
而且羊水過多發生率比正常孕婦高出10倍,巨大兒(>4000g)明顯增多,如果再次妊娠時複發率高達33%~69%。因此,整個孕期都要嚴格監測血糖,及時糾正和控制血糖在正常範圍。
有資料表明,超過35歲的婦女中因胎盤早剝和前置胎盤所致母體出血發生率是增加的。原因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性高血壓的發病率會增加。
血壓增高使胎盤部位的血管發生破裂,胎盤後出血而導致胎盤與子宮剝離,危及母兒生命。而前置胎盤的發生率增加則與多產和多次宮腔手術史有關,尤其是與多次人流手術史、剖宮產史關係密切。
產後出血一直領跑於產婦死亡率之首,而年齡的增長與其是同步的。因為35歲以後尤其是未生育婦女罹患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的概率大大增加,帶病妊娠的子宮會處於異常狀態。
因此,當胎兒胎盤娩出後需要子宮肌細胞迅速收縮時不能發揮正常功能,肌壁間的血管和胎盤部位的血竇不能閉合而致產後出血不止,危及母親生命。
這歸結於多種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的增加、糖尿病、胎盤性疾病、早產、珍貴胎兒、產程延長、難產率增加等,而剖宮產率的增加無疑因手術而增加了麻醉和出血的風險。
隨著母親年齡的增加,自然流產、胎死宮內、早產、低體重兒(<2500g)、巨大兒(>4000g)、胎兒畸形、新生兒低血糖等的發生率也隨之增加。
有資料表明,40歲以上的婦女比她們20多歲時自然流產率大約增加了2~4倍;超過35歲婦女早產的危險性增加了4倍,低體重兒的發生率約21%。
而超過40歲的婦女與普通產科人群相比,巨大兒的發生率高達25%~42%;胎兒畸形為正常妊娠的7~10倍;胎死宮內的發生率在35歲以上的人群中大約為每1000人中有6例。
尤其是糖尿病母親產時巨大兒發生肩難產、臂叢神經損傷和新生兒窒息的概率增加,產後新生兒低血糖發生率增加,如果處理不當均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對於高齡生育婦女在孕產期進行保健的複雜性導致了醫療費用的增加,特別是那些高技術含量的產前保健專案如:基因篩查、產前診斷、羊膜腔穿刺、超聲檢查和胎兒健康測驗等需求增加。
產前高危孕產婦需住院待產也比年輕孕產婦高出約2倍,而更高的早產率和接下來新生兒入住加強監護病房都不可避免地造成費用的增加。
妊娠期的風險提示多?多與“高齡”有關係!
多數研究表明,在超過35歲的婦女中,發生心血管疾病、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糖尿病和巨大兒的危險性都顯著增加,母親的病死率與20~24歲年齡組相比增加了4倍。那麼,高齡懷孕風險提示有哪些...
燃燒的島群
06-21
高齡孕婦別“鋌而走險”,做好這些預防妊娠風險
在醫學上,女性在35週歲之後妊娠被定義為高齡妊娠,超過45週歲則是超高齡妊娠,高齡妊娠的風險本就比較大,更別說超高齡妊娠了,風險更是翻倍增長。那麼,高齡孕婦如何預防妊娠風險呢?高齡...
紫不語
06-21
高齡意外懷孕是福是禍?專家來告訴你孩子該不該要!
一個網友提問,自己現在44歲了,結婚比較晚對於孩子也是順期自然,不強求,甚至考慮過丁克,但是現在卻意外懷孕了,自己聽說高齡產婦風險很大,所以也是非常焦慮,不知道孩子會怎麼樣?該不該...
我有一頭小毛驢
09-18
高齡孕婦需重視產檢,日常測血壓、血糖和血脂不可少
據某婦嬰類專科醫院統計,當下35歲以上的妊娠比例由5年前的10%上升到了15%,當下的高齡生育夫妻比例越來越高,而高齡生娃可不是一件小事,早做檢查預防“三高”成了這些高齡媽媽們必不...
一笑千金少
05-23
40歲高齡打促排針懷雙胎有危害,機率大概佔這麼多
促排雙胞胎的風險還是蠻大的,特別是針對高齡女性,不僅僅是懷雙胞胎的風險很大,懷單胎的風險也是比較大的,會很容易引起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貧血、胎膜早破、早產、產後...
韓東東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