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血脂檢測是和含義,便知為何要趁早做!

茉莉兔兔

孕期達人
孕11周+5天
2024-10-17 19:11:03
55 瀏覽

說起血脂,大家可能覺得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都能或多或少地說出一點養生常識。但事實上,大家對於血脂控制的某些細節又可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疑惑或者誤區,很多認知和做法並不科學準確。所以,今天我們先來具體聊聊血脂檢測方面的知識。

大家對血脂檢查的很多認知並不科學

什麼是血脂檢測

我們通常所說的血脂,是血液中脂類的總稱,也是生命細胞的基礎代謝必需物質。血脂不溶於水,必須與一種特殊的蛋白質相結合,形成脂蛋白才能夠在血液中運輸和代謝,也就是“載脂蛋白”。血脂的主要成分包括載脂蛋白、磷脂、甘油三酯、膽固醇和遊離膽固醇等。

血脂主要成分(甘油三酯和膽固醇)中的任何一項不正常,都稱為血脂異常。在醫生的診斷裡,一般分為以下幾種: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和混合型高脂血症等。

血脂是血液中脂類的總稱

血脂檢測包含的專案

臨床上,比較常見的血脂檢測指標包括甘油三酯和膽固醇(主要由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組成)。因此,在醫院接受簡單查體的血脂化驗中,最基本的4項就是甘油三酯、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如果在綜合性的大醫院或血脂代謝專科就診,還會增加更多的化驗專案,包括:載脂蛋白A1、載脂蛋白B、脂蛋白-a、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

其中,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目前臨床最受重視的指標。

血脂檢測需“趁早”的原因

在臨床工作中,患者時常這樣問我們:我挺瘦的,也沒什麼不舒服,為什麼醫生讓我定期檢查血脂?答案就是高脂血症的發生和很多因素相關,包括遺傳、飲食習慣、年齡及肝臟代謝等,並不只是胖子才會有這個煩惱。

高脂血症的發生和很多因素相關

另外在大多數情況下,血脂升高從外表是看不出來的、沒有什麼典型症狀,所以很多人不夠重視,經常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後果才發現自己原來是高脂血症患者。

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升高都會造成不良後果。嚴重高甘油三酯血癥會使胰腺炎的發生機會增加。而我們常提到的高膽固醇血癥的惡果則更為嚴重:血液中過多的膽固醇逐漸沉積在血管壁內,動脈血管壁就會變得粗糙增厚、變硬,形成血栓,最終導致血管腔的狹窄。

這些病變如果發生在腦血管,就是常說的中風;如果發生在心臟,就是常見的冠心病;如果出現在身體的其他部位(比如下肢或者腎臟血管),就會造成全身性的危害。

研究表明,血膽固醇水平越高,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越高,血膽固醇升高1%,冠心病風險增加2%。

血脂升高從外表是看不出來的

因此,儘管我們大多數人不胖或者沒有症狀,還是要聽從醫生的建議,儘早或定期地進行血脂檢測。

血脂檢測怎樣“趁早”

敲黑板!劃重點!這四類人請多留心,需要“趁早”接受血脂檢測!

  1. 1. 出現面板/跟腱黃色瘤;
  2. 2. 出現脂性角膜弓(老年環);
  3. 3. 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或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
  4. 4.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

定期檢測

根據相關血脂異常診治指南的推薦,一般人在20~40歲時,建議每5年檢測1次血脂水平;40歲以後,建議每年檢測1次血脂水平;對於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者是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吸菸的患者,更要聽從醫生的指導,增加檢測血脂的次數(3~6個月檢測1次)。

檢測血脂時,建議採用空腹,但餐後查也可以接受;若餐後甘油三酯>175 mg/dl(>2 mmol/L)時,應考慮進行空腹檢查。

四十歲前建議每5年檢測1次血脂水平

基因檢測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是一種並不少見的顯性遺傳性疾病,這類患者早發心血管病的風險很高,因此早期篩查和診治很關鍵。研究提示,我國約七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攜帶了相關致病基因。

因此,如果出現了上面所說的一些症狀或家族史(比如面板或跟腱黃色瘤、脂性角膜弓、早發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患者,除了檢測血脂外,還需要及時對自己和親屬進行家族基因篩查,發現是否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從而減少自身和親屬出現心血管病併發症的風險。

總之,血脂檢測需“趁早”,千萬不要等到發病才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
相關推薦